1月21日下午,冬雨將歇,記者驅車來到位于枝江姚家港化工園的宜昌天賜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產30萬噸磷酸鐵項目(一期)現場,探訪建設進度。
佇立路邊俯視現場,目光所及之處皆是平整的黃土地,五臺高聳的打樁機分散其間,正馬力全開進行作業。場景開闊且壯觀,讓雨后籠罩的低氣壓都悉數消散。
“我們已于去年12月底完成占地170畝的場平工作,現正處于樁基階段。”該公司土建工程師岑加志指了指有序立在場地中的數百根柱子說,“預計在年前完成總共7750根石樁的打樁工作,總深度達1.3萬米。”
樁基階段開始前,還有個小插曲。照一般情況,工地臨時用電需要約1個月才能順利接通,但在專職掛帥服務的市領導及國網公司的協調和幫助下,僅10天時間機組就安裝完畢,為項目建設節省了近1個月時間。
項目設計經理劉萬豐感慨,天賜磷酸鐵項目自開工建設以來,公司、政府、園區勁兒往一處使,助力項目高效進行,仿佛按下了“加速鍵”。“我們這五臺打樁機,不分晴雨搶抓進度,其中三臺保持24小時作業狀態,已經持續1個月。”
氣象預報顯示,未來一周都是寒冷的陰雨天氣,但這澆不熄項目組搶抓建設的熱情。“我們將有條不紊完成計劃,并于農歷新年后順利進入結構施工階段。”劉萬豐說。
在工地之外,天賜公司也在持續發力,為無縫投產做足準備。為確保建筑施工完成后設備能及時安裝、調試,公司早在去年8月就開始訂購大型設備。“設備制造周期6個月,恰好覆蓋工程建設的時間,兩不耽誤。”劉萬豐說,“項目落地至今,我們也一直在引進人才。目前公司60%的核心骨干是宜昌本地人,未來也會繼續招引更多本地員工。”
天賜磷酸鐵項目填補了宜昌化工產業的一塊空白,是宜昌邁向新能源領域的又一塊拼圖,意義非凡。宜昌天賜高新材料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李中生說:“三寧的磷肥是我們制造磷酸鐵的原料,而磷酸鐵的副產物硫酸銨又可供給園區內其他企業作原料。這樣良性、可持續的園區內循環可幫助我們互相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此外,作為電池材料的磷酸鐵對原材料的純度、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將促進其他企業獲得技術啟發,進一步優化工藝。(記者 張若韻 通訊員 張信)